2009-11-07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一边是云南取消全省统一中考搞素质教育,一边是山东沂水发“红头文件”狠抓应试教育。两个地方截然不同的教改尝试,却惊人一致地遭受质疑。教育改革究竟应该怎么改,在教育部新部长走马上任之际,面临一个新的契机。
教育改革呼声已久,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地教育部门,新的措施频频推出,对于教育改革不可谓不“上心”、不“用心”。为了给学生减负,江苏立法规定小学生作业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为了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安徽教育厅发出了幼儿园“禁书令”,如此种种,都没少招惹“口水”。相反,北大数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照样保研,“高考移民”依然在不同省市之间寻找更高的录取机率。
当下,实行已久的应试教育广受诟病,而素质教育又像是海市蜃楼。大家都说素质教育好、是未来的方向;可在现实当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却又都不愿意放松应试教育这根弦。于是,教育改革就在口水纷飞之中,挂着素质教育的“羊头”,继续卖着应试教育的“狗肉”。学生靠考试分数评价容易忽视素质培养,试点素质教育又难避“加分通道”的嫌疑,无论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似乎谁都没法单独解决教育的困局。
教育要改革,还得从教育自身的社会职能找突破。应该说,教育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承载着比别的国家更多的社会职能。各地的教改之所以难有成效,根源就在于各地教改目标指向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没有一个能够兼顾教育诸多职能的制度设计。
教育应该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98岁高龄去世的钱学森先生留下一个遗愿:中国教育何时能培养杰出人才,作为中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站在战略的高度,阐明了“教书育人”的真谛。当前,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一个在科技领域没有创新、没有人才的国家,就难以在世界竞争之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育的功效。当中小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和分数,高校学生困于就业和无术,部分教师游走于“有偿家教”的边缘,有的教育专家则痴迷于给汉字做“整形手术”。教育过多地受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和诱惑,就很难维持起码的学术追求,而这种追求恰恰是教育的根本、培养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
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而言,教育又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别很大。应试教育承担起分配优质教育资源的职责,“以分数论英雄”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基本公平的升学通道。中考也好,高考也罢,让从贫困山区到一线城市,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以标准的分数尺度进行统一评价,选拔出优胜者优先获取有限的教育资源。就当前而言,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要远远少于城市的孩子,读书上大学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几条途径。而对于那些祖祖辈辈生活贫困的孩子而言,这样公正的机会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一旦设计不好,又可能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改革承载着社会太多的期待,注定必须有系统性设计。各地的尝试都是剑有所指,但又都只瞄一点,不及其余,只是对现有制度的修修补补,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又引起或者加剧另一个问题,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样。因此,全面分析评价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短利弊,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从整体上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既尊重现实,又大胆创新,才能把握住教育改革的新契机,全面推动教育改革渡过难关,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