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言语理解与表达九大常用解题方法

2010-12-14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论证式主旨题在江西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的片段阅读部分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一题型着重考查考生对文段的整体把握能力,其提问方式通常为:“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旨在阐明”、“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这段文字的主旨是”等。

  论证式主旨题的材料多为议论文,有些论点可能在材料中直接体现,而有些论点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得出,但材料中一般已包含论据和论证的过程。

  本文根据选项、材料内容、材料内部逻辑关系的不同特点,对于论证式主旨题型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出以下九大较为常用的解题方法,帮助考生找到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轻松应对2011年江西公务员考试

  一、选项排除法

  解题时可直接从对比选项入手,快速排除那些明显不正确的选项。

  (一)当既有指出问题的选项,又有给出对策的选项时,通常给出对策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二)正确答案给出的对策应具有积极的一面,且切实可行。

  (三)明显违背常识的选项可直接排除。

  例题1: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不只是他和别人对话的方法,以及他在对话中提出的种种理论,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迹街头、四处与人闲聊的生活方式。哲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书面的研究,而是一种过日子的办法。只不过我们后来都忘了这点,把它变成远离日常的艰深游戏。即便是很多人眼中刻板的康德,也不忘区分“学院意义的哲学”和“入世意义的哲学”,并且以后者为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哲学源于生活,应服务于民众

  B.如今的哲学发展偏离了它的本质

  C.康德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念一脉相承

  D.当代人们对哲学的诠释方式发生了改变

  【答案】A。

  【技巧点拨】对比四个选项可知,B、C、D三项都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或现象,而A项中“应服务于民众”提出了对策,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表明了作者的一种态度,且不违背常理,由此可初步确定A为正确答案。

  二、直接摘取法

  某些论证式主旨题目,其主旨在材料中已有明确的表述,考生只需把它识别出来,找到与之对应的选项即可。此类材料一般不仅指出了问题而且提供了解决方法。

  例题2:从古至今都没有长生不老的人,但每个人的寿命都极不相同,从生物学和医学上来看,人类的寿命应该有一个生物学上的最大值,不过目前尚不能确定人类的最高寿命有多高。

  这一段话主要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人的寿命(    )。

  A.是无限的

  B.究竟有多高我们是无法知道的

  C.应该有极限,但目前还未被发现

  D.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

  【答案】C。

  【技巧点拨】注意文段中的关键词“应该……”,它所在的句子“人类的寿命应该有一个生物学上的最大值,不过目前尚不能确定人类的最高寿命有多高”主要包含了两个信息:一是人的寿命有极限,二是这个极限目前还不能确定。包含这两点的只有C项。

  三、对症下药法

  与直接摘取法相对应的是对症下药法。适用于此类方法的论证式主旨题目的材料一般只提出了问题,没有给出解决办法,而这个解决办法便是它的主旨。

  例题3: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新思路    B.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C.新形势下亟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D.诸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答案】C。

  【技巧点拨】作者指出的问题是众多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针对这一情况,其对策显然是要加强保护,而且“亟需”也恰当地体现出了保护的迫切性,即C为正确答案。

  四、概念提示法

  某些论证式主旨题常会在文段的结尾处引入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这一概念就是文段的落脚点,文段的主旨一般都与这个概念有关。考生只要抓住了这个概念,再运用排除法,通常可以快速锁定答案。

  例题4:中国古代礼制要求服装尽力遮掩身体的各种凹凸,在裁制冕服时可以忽略人体各个部位的三维数据,不需要进行细致的测量。冕服章纹要有效地体现等级区别,图案就必须清晰可辨、鲜明突出。这使中国古代服饰中与服饰图案相关的绘、染、织、绣等工艺技术相当发达,也使中国古代服装的裁制向着有利于突出图案的方向发展。与西方重视身体三维数据、要求服装紧窄合体的立体剪裁法不同,中国古代无论是冕服对人所占空间的扩大,还是图案对冕服平面风格的要求,都指向了中国传统服装宽大适体的平面剪裁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礼制的要求使中国传统服装采用了平面剪裁法

  B.中国古代服装的剪裁方法推动了印染技术的发展

  C.中西方剪裁方法的分化以冕服的产生与发展为特征

  D.礼制对官员服装的规定制约了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发展

  【答案】A。

  【技巧点拨】文段的末尾出现了一个专业概念“平面剪裁法”,主旨应包含这一概念,符合此要求的选项只有A项。

  五、归纳论证法

  有些论证式主旨题的材料列举了很多事例或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运用归纳论证法来提炼文段的论点。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事物所共有的特征,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例题5:在安科莱,以畜牧为生的希马人和以农业为生的伊鲁人共同居住;在亚利桑那,纳瓦霍人以前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与经营农业的霍皮人为邻;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以前住着以渔猎和劫掠粮食为生的土著居民,现在却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

  作者列举这些事实意在说明(    )。

  A.环境迫使人们接受某生活方式    B.人们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C.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谐相处  D.地理环境并非人类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答案】D。

  【技巧点拨】文段列举的这些事例看似很散,其实通过简单地归纳即可得出:以畜牧为生、以农业为生、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以渔猎和劫掠粮食为生、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等都是当地人谋生的手段,即他们的生产方式。由此可初步确定答案为D。另外,居住在同一个地理区域的人类,不仅与同时代邻近族群的生产方式不同,而且在以前与现在的纵向生产方式对比上,也是迥异的。由此可知,“地理环境并非人类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六、演绎论证法

  与归纳论证法相反,演绎论证法就是由普通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

  例题6:公共领域的问题从来都不是科学的问题、统计数字的问题,而是主观认知的问题、意见的问题、想象的问题。在社会领域,民众的主观感觉才是最主要的客观事实。因此,在讨论公共政策问题的时候,看似准确的数字,其实并不像官员、专家们想象的那样重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感觉自己的税负沉重,那么,该国的税负就是沉重的,不论专家们计算出来的宏观税负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多低。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有时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需要我们远离数据分析

  B.一国税负的沉重与否取决于该国公民对税负的主观感受

  C.我们对一些公共领域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

  D.解决公共领域问题时参考民众的感觉比数据更加重要

  【答案】B。

  【技巧点拨】文段采用的是演绎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提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即在讨论公共政策问题时,民众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进而由一般到特殊,推及到公共领域中的税负问题,说明税负是否沉重取决于该国民众对税负的主观感受。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未体现“税负”这一论述主题,排除。

  七、因果论证法

  因果论证是议论文最常采用的论证方法。一般使用了因果论证法的题干,文段中会出现表因果逻辑的指示词,考生根据指示词,可判断文段的主旨。

  一般来说,若文段中出现“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通常“所以(便)”、“因而”

  “因此”后面的内容是文段的主旨;若出现“……难怪……”,则“难怪”前面的内容是核心内容。

  例题7:

  官员这种人从早到晚都在解决有答案的问题,头脑已经被训练成这样,因此不是当政治人物的料。政治人物的任务是处理没有答案的问题,去应付很有可能无解的问题。然而,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优异的官员,就越以为问题都是有答案的,一定可以解决,因此一遇到可能无解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甚至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所以,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官员,就越会变成不称职的政治人物。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优异的官员总以为问题都是有答案的

  B.政治人物的任务是处理没有答案的问题

  C.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成为政治人物

  D.最优异的官员是差劲的政治人物

  【答案】D。

  【技巧点拨】第一句话和第三句话中都出现了表因果关系的“因此”,第四句有“所以”。对文段进行层次划分可知,前三句话与第四句话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之后的内容为主旨,即D为正确答案。

  八、假设推断法

  表假设关系的指示词对判断主旨的作用:“如果……就……”类,通常强调的是“如果”等后面假设的条件,与此相反的做法是作者提倡的,即文段的主旨;“即使……也……”类,属于让步性假设关系,通常强调的是“也”等后面表示转折的内容。

  例题8:政府每出台一项经济政策,都会改变某些利益集团的预期。出于自利,这些利益集团总会试图通过各种行为选择,来抵消政策对他们造成的损失,此时如果政府果真因此而改变原有的政策,其结果不仅使政府出台的政策失效,更严重的是使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因丧失公信力而不断下降。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    )。

  A.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遇到的阻力    B.政府要对其制定的政策持续贯彻

  C.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D.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

  【答案】B。

  【技巧点拨】根据否定假设法,“如果”后的内容是作者反对的,故作者赞成的是政府不应轻易改变原有的政策,即政府应持续贯彻其制定的政策。本题正确答案为B。

  九、条件暗示法

  表条件关系的指示词对判断主旨的作用:

  “只有……才……”、“除非……才(否则)……”、“只要……就”类,一般强调的是“只有”、“除非”、“只要”后紧跟的内容,即条件部分;“无论(不论、不管)……都(总、还、也)”类,一般强调的是“都(总、还、也)”后面的结果。

  例题9:国家行测真题

  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方式表现出来的集体行为,不过是诸多个人意愿与个人选择的综合表现。除非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否则,任何政府都不会有动力(或压力)推行环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法规,但如果每个公民都不主动遵守,那么,再好的法规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这段文字主要支持的一个观点是(    )。

  A.政府有责任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B.完善的环保法规是环保政策成败的关键

  C.政府环保法规应该体现公民个人意愿

  D.每个公民都应当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答案】D。

  【技巧点拨】文段的第二句为观点句,“除非”后的内容为作者所倡导的做法,即“每一个人都关心环境,并采取具体的行动”,D项的表述与此一致。


  推荐阅读

  江西公务员网: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精选题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