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半月谈》第17期

2010-12-22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半月谈》2010年第17期【半月评论】:转型,是一种生长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迎来一个崭新的转型时代。

  这转型的内涵是什么?

  看经济模式,是从投资主导走向消费拉动;看城市成长,是从规模扩张走向品质提升;看产业发展,是从要素依赖走向创新驱动。

  这转型的动力在哪里?

  压力就是动力。压力来自“三个倒逼”: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倒逼,美欧经济正在经历一次“再工业化”的旅程,给中国制造平添了更大的压力;中国经济要素红利流失的倒逼,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等基本要素的优势已见明显弱化,高端的技术、人才等要素供给尚远远不足;社会公平诉求、民生权利保障的倒逼,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催生着全新的发展需求。

  这转型的道路怎么走?

  实践的探索不断,但转型的盲区也不少。不少地方的官员,做工作报告,写转型文章,订发展规划,都少不了一些热词汇、新概念、大目标,互相攀比着几年建成一个“未来之城”,几年再造一个“创意新都”。基础差点的,连转型的字面意思都没吃透,就忙着喊口号,贴标签,什么都往这个筐里装,装得越多越好;条件好一些的.则跟着忙乎弯道超车,腾笼换鸟,结果呢?倒是弯道熄火的不少,鸟去笼空的也有;一些领跑在前的,由于心大切,步太急,发展思路不清晰,核心技术不掌控,国际市场不认识,就竞相增加风电装机容量,抢着上马光伏电池产业,纷纷推出创意产业园区,很快便出现了新一轮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浪费着资源,过剩了产能,锁定在低端。有业内专家感叹:再大的产业,再多的资源,再好的前景,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这转型是什么?不是运动,而是生长。

  生长是有根的,根在何处?

  根在资源的优势。发展转型是共同的,产业升级是共同的,创新驱动是共同的。但是,毕竟每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不一,资源禀赋不一,人文背景不一,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为什么非要同刮一阵风、同挤一条道呢?苏南无锡立足人文环境和经济成长优势,走“和而不同”的转型路径,引进海归博士施正荣,强势开拓太阳能电力新能源,推动中国光伏产业进入世界最先进者行列;搬来领军人物刘海涛,定位“智慧产业”的发展,抢先进入世界“感知城市”的第一方阵。转型转出了差异化、特色化,也转出了新的增长极、新的竞争力。

  根在市场的活力。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寻找其中的奥妙,政府强势主导有目共睹。但是,转型的深入,恰恰要以政府职能的深刻转换为前提,以市场功能的充分释放为动力,更多地依靠企业家的变革精神,依靠劳动者的素质优化,依靠市场化的倒逼机制。政府自应有所作为,但应着力于产业政策的引导、市场制度的建设和高端要素的供给,顺势而为,市场主导。一边举着转型的旗帜,一边还是传统的路数,停留于强力干预和行政问责,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或是南辕北辙。

  根在产业的基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绝非意味着摒弃传统产业:大力倡扬中国创造,绝非意味着逾越中国制造。传统产业、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引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沉重,绝不能轻言弃守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尤其是传统的中小企业,是激发经济活力、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还当为它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创造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要深深植根于既有的产业基础,并以中国创造去提升、改造、拓展中国制造。产业转型,更多地要注重提升附加值,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拉长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研发、设计和品牌、物流的两端延伸;占领制高点,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中实现转型升级。

  根在体系的支撑。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度改革的跟进,需要人力资本的开发,需要创新能力的培育,这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想一想近年来社会舆论对新一轮改革再出发的期盼,多么急切!然而回望现实,在特殊利益集团日益坐大的境地中改革进展又何其艰难?想一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为了分享政策优惠,多有企业投机取巧,“拿来”几个国外的零部件,移花接木,拼拼凑凑,就敢堂皇贴出“自主创新”的标签,这跟转型需求相去又何其遥远?

  根深树盛叶茂。看一看浙江这块土地上的创造吧!“安吉道路”:放弃了近300亿元的高消耗、高污染类投资项目,换来了青山绿水,换来了全县白茶、笋竹、旅游等生态产业的一片兴旺景象:“新昌道路”:一个资源贫乏的山区小县,坚持实施“人才战略”,竟然培育出了一批在国内甚至全球细分市场上的“隐形冠军”:“义鸟道路”:嫁接文化创意企业,给小商品市场带来了一场产业革命,终于走出产品档次偏低、缺乏核心技术和企业原创薄弱的困境……果真是万千气象,遍地英雄。

  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定性:少一些乱折腾,多一些创造力;少一些应景赶潮,多一些敢闯敢试。如此,方能走上转型的正道,方能期望转型的成功。


  
推荐阅读

  2010年《半月谈》第16期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