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在编制里”的社会惰性
【背景链接】
1月4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个研究生落选,主要因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为稳定,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标准表述】
研究生争当环卫工,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是在哈尔滨的事业编环卫工招聘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是研究生,甚至称“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这样的事件不免让人听起来非常的沉重。高端人才本应该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为社会奉献,可是却青睐环卫工,纷纷投靠该行业,这确实映衬出制度尴尬,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纠结,编制内与编制外的喜忧,与其说是就业观念的沉浮,倒不如说是,权利差异的写照。在求职就业问题上,潜伏和隐藏着很多的不公平。
之所以研究生争当环卫工,归根到底是因为这次招聘的环卫工有事业编制,正是由于这个编制的问题引得有人称“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众所周知,编制身份的差异,呈现出来便是个人收入和退休养老等福利的差异。因此,与其说研究生在争当环卫工,倒不如说他们在“抢”金饭碗。户口差异,必然带来诸如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的不同,也正因此,有的研究生喊出“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便成为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
这折射出当前体制的尴尬——人才的出发点并非创造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分配性的追逐福利的努力,显然这种吸引和人尽其用的社会用人机制并不和谐。
对于研究生都要争当环卫工的形象,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现在的制度和对于毕业生的观念引导,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次,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编制制度,同时减少编制与非编制之间的差距。推掉包括编制、户籍等在内的隔墙,剥离隐藏在这些墙上的附加值,公民才会有自由的选择和更美。
其次,现在的毕业生也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不应该有入了编制,就可以一劳永逸,要清晰的认识到不是所有编制里的风景,都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同样是编制,含金量是完全不同的。而且编制也未必那么甜美,那么值得拥有。据称,这些事业编制环卫工,拿到手的月薪也就在2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就是想要的生活吗,而且,真的入了编,就没有压力了吗。
最后,也希望能够多给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机会,也许正是由于目前激烈的就业压力之下,更多年轻人才会去争当环卫工。同时,毕业生们也应该多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不能只在学校学死知识或者以混日子的心态度过大学生活,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这样就不至于在毕业来临时处于被动的局面。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