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全国政协委员徐利明、盛小云向大会提交一份建议提出,应明确中山装为中国人的“正装”以体现“文化自信”。同时,建议将中山装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解析】
据称这是因为中山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前身四个口袋表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等等。因此申报“非遗”有利于传承中山装这一中华民族的符号,将中山装庄重大方、寓意丰富的内涵以及作为中国服饰文化划时代的经典意义告诉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使之喜爱、穿着、尊崇中山装,传承炎黄子孙振兴中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然而,这显然是中山装的难以承受之重。固然,服装的演变和流行,有其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背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体现出人们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然而,中山装毕竟也只是一件衣裳,而作为服装,其功能首先是保健和装饰,并不是宣传教育的载体。否则,未免本末倒置。
也因此,以前大家都穿中山装,并非是因为其中有着多少“振兴中华、自强不息”之类的元素符号,可以穿出民族节气,就如现在穿西服,与有没有一颗中国心毫无关系。而且,价值观是稳定的,服装却总是趋时的,也没有必要把两者人为地强扭在一起,实际上,形势总是比人强,也因此,如今大街上见了穿中山装,必然如现在的吊带衫出现在二三十年前一样,而这也正是风气开化和文明进步的体现。
而且,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装,因此汇合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服装风格的多样性,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而这当然不是一件中山装所能够涵盖得了。实际上,无论唐装汉服长衫马褂,也并无高下之分。
尤其是如今个性化的多元时代,服装之变更是变幻莫测异彩纷呈,实际上也无法强求一律。比如即使是似乎不变的西服,其实也早已时装化,二三年前的款式,一不留神就已过时。因此,尤其是当现在中山装已显然落伍,基本上已不大见人穿中山装,还要明确中山装为中国人的“正装”,乃至正规场合都来穿中山装,显然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