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考生演练。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酿成乃是中国农耕文明 与西方工业文明 的双重结果。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式微 侵凌 B.消亡 侵略
C.衰落 熏陶 D.变革 影响
2、出于对进城农民工生活的深切关怀,作家们在叙述农民进城的故事时,大都会不自禁地持有一种严正的道德立场,这些故事往往被简化为一种苦难叙事或控诉文学,在这种叙事图景中,城市和农村往往被抽象化为两个相对立的价值世界,农民们在城市中的挣扎,也总是被演绎为一曲关于质朴价值遭到毁灭的挽歌。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现代文学创作应更多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活
B.“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进城农民工生活艰难
C.文学创作关于农民进城故事的叙述,有利于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D.关于进城农民工的文学创作,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价值判断
3、晚清的新学之士,提及开通民智,总是首推报馆与学校。二者同为“教育人才指导”、“传播文明”之“利器”,却因体制及利益不同,无法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珠联璧合 B.相辅相成 C.相得益彰 D.取长补短
4、①秘鲁印加古国的印第安人最早开始种植马铃薯
②杰斐逊总统在白宫用炸薯条招待客人,炸薯条成为全美国最普遍的马铃薯烹饪方式
③美国外交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法国发现了马铃薯,马铃薯在美国流行起来
④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饮食和烹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⑤在法国和英格兰领导者和思想家的帮助下,马铃薯在整个欧洲得到广泛应用
⑥西班牙殖民者在安第斯山脉的村庄里“发现”了马铃薯,并将马铃薯带回欧洲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③②⑥⑤ B.①③②⑥⑤④
C.④①⑥⑤③② D.④①⑤⑥②③
5、由于近年来黄河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1972 年以来,黄河有21个年份出现断流; 1997 年,黄河断流226 天,断流河段一直延伸到开封,长达704公里。一方面黄河“闹水荒”,另一方面流域内用水有增无减。专家预计,到 2010 年,遇到正常来水年份,黄河用水缺口将达 40 亿立方米;遇到缺水年份,黄河用水缺口将达100亿立方米,黄河支持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已到极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 .黄河水资源利用已突破河流承载的期限。
B .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已造成河流常年干涸断流
C .黄河“生命”将很快终结
D .黄河自身平衡的“生态水量”己一去不复返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参考解析】
1、【解析】A。清末是中国农耕文化衰落的时候,因此排除B、D;甲午战争是日本对我们的侵略,不能选褒义词“熏陶”,排除C;只有A项正确。
2、【解析】D。本题属于“段落主旨型”问题。从片段字里行间的表述来看,作者不赞成这种文学现象。选项A与段落中的重点不一致,不是主旨,选项B文中没有提到,选项C与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所以正确答案为D。
3、【解析】A。珠联璧合:形容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1L,比喻优秀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汇集在一起。用在这里比较合适。因为无论报馆还是学校,都是“教育人才指导”、“传播文明”的“利器”。故选A。相辅相成:指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指互相配合和补充更能显出长处、发挥作用。取长补短:指吸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4、【解析】C。本题属于语句排序题。从四个选项来看首句有两种情况,易知④为总括句,故排除选项B。从逻辑上讲,马铃薯应该是先传入欧洲,再在欧洲流行,故⑥⑤相连,排除选项D。③中提到,美国人在法国发现马铃薯,故③的时间应该在⑥和⑤后。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5、【解析】 A 。“黄河支持流域社会经挤发展的功能已到极限”这句话是原文的主旨句,所以正确答案是A 。材料并未提及什么原因造成的黄河断流,所以 B 不可选。 C 表述绝对化,不能准确说明文意。D不是原文主要论述的内容,故不选。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