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30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1.在过去50年间,不合规范的语言使用现象激起了一场严肃的争论,一方是规范主义者,认为需要指导人们如何说话、写字;另一方是描述主义者,认为我们只能讨论语言当前的用法。规范主义者认为,有的用法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推广正确的用法是坚持真理、尊敬文明的精华,纵容错误就是鼓励相对主义、粗俗的平民主义和文学的简单化。描述主义者认为,正确的规范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则,语言是人类创造性的有机活动,人们应该有高兴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自由。
下面说法中符合描述主义者观点的是:
A.语言的平民化应成为媒体的主流
B.网络热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使用
C.规范的语言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语言应该与时俱进
2.铁是所有有机体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海洋浮游植物必须要从海水中汲取铁质。海水中生成的铁通常很少,因此对于广大的海洋地区来说,铁的有限性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海水中的铁主要来自河流中的悬浮质,然而这些含铁悬浮质大多都在近海地区沉积下来,因此风尘的输送成为远离大陆的海洋中铁的主要补给形式,尤其是对铁量较少的地区(如高纬度海域)来说,这种补给对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深海浮游植物的主要功能是分解含铁悬浮质
B.低纬度地区海洋中的铁主要来源于风尘输送
C.风尘输送的含铁物质对海洋浮游植物很重要
D.深海地区的铁主要以河流悬浮质的形式存在
3.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他在这里所说的“浮士德”,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指他所属的民族的集体人格,也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现出来罢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文学作品承载着表现文化特质的使命
B.作家与作品之间具有复杂的文化联系
C.文化的积累形成了特定的集体人格
D.浮士德的文化象征意义远高于其文化价值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不合规范的语言使用现象”激起了争论,提出两方面意见,即规范主义者与描述主义者对此问题的不同观点。规范主义者注重对语言使用的规范;而描述主义者对此态度更加自由。但归根结底,双方都是针对“语言使用”问题提出观点保有态度。据此分析选项。C、D两项并非涉及“语言使用”问题,故排除;A项虽涉及“语言使用”问题,但“应”一词不符合描述主义者自由开放的态度。B项对网络热词的使用属于“语言使用”范畴,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使用”也能够体现出描述主义者对于语言使用问题的宽容与开放。
2.C【解析】由“海洋浮游植物必须要从海水中汲取铁物质”,无法推出A项,且“深海浮游植物”与文段“海洋浮游植物”的说法不符;由“然而这些含铁悬浮质大多都在近海地区沉积下来,因此风尘的输送成为远离大陆的海洋中铁的主要补给形式”可知,B项“低纬度地区”说法有误;由“海水中的铁主要来自河流中的悬浮质,然而这些含铁悬浮质大多都在近海地区沉积下来”可知,D项“深海地区”说法有误。由尾句“因此”之后的内容可知,C项符合文意。
3.C【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荣格的观点“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即为主旨。第二句以“他在这里所说的”为标志可知后面均为对观点的解释。故文段主旨在强调“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分析选项可知C项为文段中心的同义替换。A项“作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B项“作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均非文段重点;D项“浮士德”为文段例证,非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