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演练(43)

2016-10-10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1.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发展到极致。避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禁忌制度目前已经消亡了,但是,不许犯忌和害怕犯忌的双向心理并没有消除,避讳已经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避讳愈来愈严格
   
    B.趋吉避凶的心理使人们进行各种避讳
   
    C.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避讳现象
   
    D.避讳由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实行
   
    2.最新研究显示,所谓“好胆固醇”也许并非真的那么好。研究引用大量基因资料,发现俗称“好胆固醇”的高密度蛋白型胆固醇(HDL)水平即使升高,对降低心脏病的风险并不低于天生HDL水平较低的人士。如果HDL真的有助于降低心脏病风险,前者患心脏病的机会应该较低。没有参与研究的学者对相关结果感到不安。
   
    下列哪项最适合做这段文字的标题?
   
    A.遗传因素与心脏病
   
    B.心脏病研究的新发现
   
    C.“好胆固醇”或并不存在
   
    D.胆固醇对心脏病的影响
   
    3.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对儿童阅读市场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作家自觉地思考读者定位,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从读者年龄段来说,有的作家专心致志地为幼儿写作,有的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写作,还有的着力满足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需求;从写作内容来说,有的作家专门为孩子写科幻故事,有的一心写冒险小说,有的则认真地为孩子写生活故事。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儿童图书写作的目的性不断增强
   
    B.儿童图书作者的创作定位趋向精准
   
    C.定位准确的儿童图书更适合儿童阅读
   
    D.作家应结合自身特长与市场需求确定创作方向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解析】由最后一句“避讳已经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可知C项正确。A项中原文意思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避讳变得愈来愈严格,“封建社会的发展”并不构成其原因;B项以偏概全,“趋吉避凶的心理”是当今现实生活避讳现象存在的原因,在封建社会则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D项内容在文中并未涉及,排除。
   
    2.C【解析】文段围绕“好胆固醇”展开,通过举例说明了所谓的“好胆固醇”对心脏病的效果几乎没有。也就是说,好胆固醇也许并不好,C项的描述最为贴切。A、B、D三项均未体现文段的重点概念“好胆固醇”,故排除。
   
    3.B【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指出越来越多的儿童图书作家自觉地思考读者定位,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然后分别从读者年龄段和写作内容两个方面,具体列举了作家的不同定位。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的是儿童图书作家定位的细化问题,与之相符的为B项。A项偷换概念,写作目的与写作对象并非同一概念;C项过度引申,不能从文中得出;D项主体偏离,文段强调的是儿童作家,而非整个作家群体。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