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1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1.媒介的诞生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们使用媒介的独特性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这两者本来都有良好的______。然而,科学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脱离人的______。
依此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发点 掌控
B.适应性 规划
C.侧重点 控制
D.目的性 约束
2.“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新闻作品要想成为历史的“宏音”、时代的“响箭”,新闻记者就必须胸怀全局________、深入________新闻的理性力量,使新闻语言具有一种理性美。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高瞻远瞩 分析
B.高屋建瓴 发掘
C.见微知著 彰显
D.由表及里 剖析
3.尽管诗歌绝无翻译的可能,却大有翻译介绍的必要。有多位前辈时贤对诗歌翻译理论不乏鞭辟入里的________。然而,何谓诗歌翻译的理想形式却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知灼见 各执一端
B.不刊之论 见仁见智
C.不易之论 各持己见
D.远见卓识 众说纷纭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填空。先看第一空,空格处所填入的词语应为前两句的总结,根据前两句中的“为了”可知“媒介”和“人们使用媒介”的初衷都是很好的,故“出发点”合适,“目的性”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不选。“适应性”和“侧重点”从文中无法表达出来,故不选。再看第二空,“然而”表转折,说明现在媒体的使用已经脱离了原来的设想,即不受人的控制,“掌控”用在此处合适。
2.B【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混搭填空。首先看第一空,“高瞻远瞩”指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高屋建瓴”指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屋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见微知著”比喻知道一个小小的细节就继续琢磨;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由表及里”指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从上文中的“胸怀全局”可知空格处所填入的词语要体现出“整体”观念,应从“高瞻远瞩”和“高屋建瓴”中选择,排除C、D项。再看第二空,“分析”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发掘”是指把难以或未曾发现的事物、道理揭示出来,根据前文中的“深入”一词,可知“发掘”更符合语境,新闻记者要深入“发掘”新闻的理性力量,即把难以或未曾发现的事物、道理揭示出来。
3.B【解析】由第一空对应“前辈”可知,其对诗歌翻译理论的见解是非常准确的,并且以“鞭辟入里”做修饰,形容见解的正确与深刻,D项中的“远见卓识”意为远大的眼光、卓越的见识,而文中并无“远大”之意,故排除。A项中的“真知灼见”意为正确的认识和透彻的见解;B项中的“不刊之论”意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订正,修改),形容言论精确,无懈可击;C项中的“不易之论”意为不可更改的言论(易:变更),形容论点、论证完全正确,没有辩驳的余地,均与文意相符。 第二空,文段以“然而”转折,意在表达前辈对于诗歌翻译的理想形式的看法是不同的。A项中的“各执一端”与C项中的“各持己见”均强调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与立场,重在强调坚持,故此二者多用于争论、争辩的语境中,与题干语境不符,排除A、C两项。B项中的“见仁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侧重于“不同”,符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