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5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1.自2004年6月26日开始,6家环保NGO发起的“26℃空调节能行动”已经起航5年,但在今夏用电高峰期,北京大多数室内空调的温度都在23℃—25℃,个别甚至低于20℃。事实上,如何推进环保运动的持续性一直考验着NGO的行动能力。而在偃旗息鼓的背后,更涉及南北气温差异,行动的具体效果引起争议等NGO协调问题。今夏电力仍旧紧张,多家NGO均表示,虽然自身暂时没有相关计划,但如有同行呼吁,他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参与。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偃旗息鼓的26℃行动
B.NGO行动能力下降
C.偃旗息鼓的背后
D.今夏电力紧张使得26℃行动偃旗息鼓
2.解决城市交通可以尝试一种新机制:公交因为承担着为低收入者、环保人士等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职能,由政府购买公交服务低价提供给公众;个体自行车出行或纳入到政府购买体系,或推行自行车优先措施;出租车因为价格的高低并不会影响需求者对出租车这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所以自然由开放的竞争市场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对小汽车的使用者可以征收道路使用费,是交通拥堵的外部性内化,这种机制的实施,还要求有配套措施,比如完善公交优先基础设施,鼓励拼车行为、恢复或建设自行车车道、制定针对绿色出行的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绿色出行方式等。
对文中的“新机制”最恰当的概括是:
A.“主体---配套”机制
B.“多元---环保”机制
C.“保障---市场”机制
D.“公平---高效”机制
3.每个人的德行都与公共生活紧密相关。现代国家中的公民,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分子,离不开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是完全超越利己动机的公益慈善。事实上,追问人的本性,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向善、为善的一面。与其说这是完成他的社会责任,不如说这会给他带来助人的喜悦和欢愉。这既是本性,也是权利。那种片面地将公益慈善视为社会精英特权或某些组织禁脔的思想,是无视人之本性的陋见,不利于公共伦理和公共道德的形成,是阻碍现代公民意识生成的绊脚石。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德性与公共生活紧密相关
B.行善给人带来喜悦和欢愉
C.做善事是社会成员的权利
D.不正确的慈善观危害甚大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本题为新闻型标题选择题。材料首先阐述了“26℃空调节能行动”失败这个事实,后面分析其偃旗息鼓的原因,最后一句话又点出今年夏天26℃行动仍无法推进。由此可知,文段重点阐述的就是“26℃空调节能行动”失败了这个事实。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B选项说法在文中缺乏依据,这则文段中并没有讲“行动能力下降”,只是讲“考验着NGO的行动能力”;C说法过于笼统,根本没有体现文段的论述主体“26℃空调节能行动”;文段中并没有说“电力紧张”与“26℃行动偃旗息鼓”之间具有因果关系,D说法在文段中缺乏依据。
2.C【解析】文段冒号后面是对新机制的阐述说明。具体内容是,因为公交承担着为低收入者和环保人士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职能,应由政府购买,这体现出政府保障了市民享受到社会的公益性服务的职能。自行车的性质和公交一样,同样由政府够买,依然体现了政府的保障作用。出租车应由市场提供相应的服务。接下来讲到机制的实施还需要一些配套设施,但这部分的内容并不属于机制的内涵范畴。所以,总结这一机制即可概括为“保障—市场”机制。A项中“主体”,文中并没有着重介绍“主体”“客体”方面的含义,且“配套”一词不属于机制的内涵;B项“多元”可以理解,即政府和市场共同负责,“环保”一词的含义在最后一句话中指出,同样不属于这一机制的内涵;D项的两个词在文中均无体现。
3.C【解析】文段首句提出德行与公共生活的关系,随后将公共生活这一大概念具体为公益慈善这一小概念详细论述。以“事实上”为标志,强调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向善、为善的一面,最终强调这既是本性也是权利。尾句以反证的形式进一步论证行善、做 善事应该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而非社会精英的特权。结合选项,C项为文段中心的同义表述。A项仍停留在“公共生活”这一大概念,与文段对应不够具体;B项中的“喜悦和欢愉”并非文段重点;D项为反证部分内容的概括,重点在于以反证形式论证观点,而非反证本身,换言之,D项是反面论证不正确的慈善观的不良结果,不是文段重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