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4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1.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A.在关于认知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
B.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C.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
D.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2.有着36亿年历史的细菌是整个生命史中的耐力冠军,是地球上最大的“适者”。在很多学者看来,无论将来人类将如何统治地球,细菌地位的改变仍然无法想象。它们的数量居于压倒性地位,种类之繁无可匹敌;它们的生活环境极为广泛,代谢模式又无可比拟。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性行为可能招致自身的毁灭,但对于种类繁多的细菌来说毫无影响。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微小的细菌相对于人类来说生命力更强
B.地球的自然环境最适宜于细菌生长繁殖
C.细菌的生存繁殖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D.遵循自然规律才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
3.回溯整条产业链,中国奶粉业的困境是上游小农经济的困境。中国处于人口出生高峰期,所需奶粉量与出产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高质量的奶源是稀缺产品,尤其在草场退化,奶农自养为主的今天,传统的畜牧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奶粉发展最大的掣肘。我国的奶源无法满足暴涨的市场需求,如果要保障有质量的奶源,需要将目前的小农式散养模式,转变为工业牧场式养殖模式,而这需要土地流转、农业人口分流、原始资本大量投入等诸多根本性改革,难度比恢复奶粉信用还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中国奶粉业:
A.产业链布局上存在先天不足
B.从生产模式上变革困难重重
C.短时间内难以摆脱进口依赖
D.恢复自身行业信用尚待时日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解析】作者首先提出在讨论科学和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区别时,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观点是正确的,接着进行转折,强调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是故意混淆不同认知方式,具有误导性,结合选项应选C项,且C项中的“有时”表达较温和。A项为干扰项,“认知方式”过于宽泛,扩大了论述范围,且“偏离议题”为无中生有;B项为文中用于论证的次要信息,排除;作者并未谈及科学与宗教孰优孰劣,排除D项。
2.A【解析】文段为观点+解释说明的结构,首句即表明文段重点,即细菌是整个生命史中的“耐力冠军”、“最大适者”,接下来提出学者的看法,将细菌与人类作比较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细菌生命力的强大。由此分析可知,通篇都在围绕细菌强大的生命力进行论述,故A项为此重点意思的同义替换。B 项为无中生有,文段表达的意思是,细菌是地球上生命力最强的,并不是说,地球的环境适合细菌生长; C项为无中生有,文段只是在客观陈述细菌的生命力强,并没有说明人类对于细菌的生命力如何看待,更遑论是否它的生命力超过了人们想象,并且C项中未体现细菌与人类的对比,与文段的契合度不及A项; D项,文段的重点概念为“细菌”,此项未包含“细菌”这一主题词,偏离重点。
3.B【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国奶粉业存在出产缺口和传统畜牧模式掣肘等问题,接着给出对策,说明想要保障有质量的奶源,需要改变目前的生产模式,最后通过“这”指代总结上文,说明要转变生产模式,难度非常高。因此,文段为分总结构,说明中国奶粉业从生产模式上变革存在很多困难。B项表述与此一致。A项,为文段第一句话的内容,非重点,排除。C项,“难以摆脱进口依赖”无中生有,排除。D项,“自身行业信用”在文段最后一句提及,起到类比的作用,不是重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