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2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1.西方现代文论认为,一部作品产生后就是独立的文本,和作者无关。然而这个原则却不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很多是朝廷的官员或预备官员,至少是读书人,是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言行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文学承载着移风易俗的责任,因此社会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如汉代的扬雄写过赞美王莽的文章,因而被宋人看不起;严嵩的诗写得好,但是后世读的人少,诗集也少有刊刻——怎能让祸国殃民的罪人立言不朽呢!古人虽也说过“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的话,但仍坚持“德艺双馨”的文艺评论原则。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符合传统上中国古代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A.文如其人
B.文以载道
C.知人论世
D.诗以言志
2.目前在火电领域诞生的新技术很多,联合循环技术就是其中之一。简单来说,联合循环技术就是“一气两用”:将燃气轮机排出的高温废气,通过余热锅炉回收转换为燃气,进入蒸汽轮机后驱动其运转,两台轮机都将动能输送至发电机进行发电;废气再次进入锅炉,进一步将其中蕴含的热能转化为动能,降低最终排出气体的温度。这样不仅环保,还能节省燃料。启动速度快也是一大优点,其工作原理是在开机之初关闭运转较慢的蒸汽轮机,只启动燃气轮机,产生足够的热能后,再切换到联合循环模式。这一特点对于电力应急事件频发的大城市十分实用。
关于联合循环技术,下列说法与上述文字不相符的是 :
A.停电时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启动
B.蒸汽轮机早于燃气轮机启动
C.高温废气得以循环利用
D.明显提高了发电效率
3.有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识时,我们要知道没有颜色的态度,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扩大,我也认同。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对无颜色的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
这段文字中“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
A.研究态度
B.价值取向
C.道德水准
D.兴趣爱好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解析】文段首先说明西方现代文论的观点,即作品产生后与作者无关。接着通过转折词“然而”指出,这个原则不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学,即中国与西方的观点是相反的,故文段可用逆向思维巧妙解题,中国的情况即为作品产生后与作者有关。A项通过一个“如”字体现了“文”与“人”的关系,表述正确。验证后文内容可知,文段先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家言行的重要性,再通过“因此”得出结论,说明文学传递的社会的价值体系对文学家的人格有较高的要求,即文学作品与文学家有关系。B项,“文以载道”指用文章来阐述道理,没有提及“人”,故不符文意,排除。C项,“知人论世”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只提到了“人”,没有提及“作品”,故不符文意,排除。D项,“诗以言志”指诗可以用来表达志向和决心,没有提及“人”,故不符文意,排除。
2.B【解析】本题为细节判断题。由题干“将燃气轮机排出的高温废气,通过余热锅炉回收转换为燃气,进入蒸汽轮机后驱动其运转”和“其工作原理是在开机之初关闭运转较慢的蒸汽轮机,只启动燃气轮机”可以得出,应是燃气轮机早于蒸气轮机启动。
3.B【解析】此题为词语指代题。从文段中看出,“保持没有颜色的态度”是客观的态度,与之对应的“有颜色”即表示主观。“研究态度”和“道德水准”只是主观的表象,不符合“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排除选项A、C;“兴趣爱好”与“价值取向”相比,后者对人的发展起着更大的决定作用。由原文“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也决定……”可知, “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最根源的主观力量,即“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