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拨人就走”的交通陋习被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请就如何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提出三种解决措施。追问:你认为哪种措施最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中国式过马路”不仅折射出人们规则意识的淡薄和法治观念的缺失,同时也隐藏着交通事故的危险,必须以严肃的态度进行根治。对于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我认为可以有以下三点对策:
第一,宣传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宣传栏、设立户外公益广告、交通法规宣传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等多种形式进行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减少闯红灯现象的发生。
第二,加强监管。对闯红灯者采取“善意劝导+立法处罚限制”等措施,提醒市民遵守交通规则。在道路交叉口设立交通协管人员,宣传、教育、引导行人遵守交通规则,对违者进行纠正,对不听劝阻者进行处罚,并予以警告。建立起“诚信共享信息平台”,对屡教不改者采用信息化手段,记录下闯红灯人的违法行为,并将“过马路闯红灯”与个人的信用结合起来,使被记录在案者在考驾照、找工作、贷款等方面都收到一定的影响。
第三,设立“行人等候区”和“非机动车等候区”,让往来行人和非机动车“各得其所”。在斑马线两头的停止线内,用红绿不同颜色划分出“行人等候区”和“非机动车等候区”,并用反光橡胶隔离桩进行区隔,以此醒目警示,让过马路的行人和非机动车分别集中在各自等候区内,等待信号灯的通行提示,然后再安全通过。同时,实行左转弯非机动车“L”型二次过街通行。在非机动车要左转弯时,先直行停靠在下一个等候区,等该区信号灯通行提示后再转弯直行,有效实现非机动车与行人既畅通又安全。
追问:
我认为,第三种措施最人性化、最安全、最好。因为有了专门的等候区,并设有明显的隔离桩警示,行人在过马路时若再闯红灯就会被旁边行人指指点点,面子上过不去。加上信号时长设计合理,只要等一会儿就可以通行,大家就会自我约束。
2. 某县地处贫困山区,山多坡陡,县委书记为谋求当地旅游业发展,从3000米上空跳伞为本县旅游代言,对此,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县委书记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极限跳伞”的形式为之代言,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种敢为人先,不拘一格的做法,我认为应给予肯定。
该县地处贫困山区,山多坡陡,发展工业难度大,发展农业空间受限,从地形地貌上看,发展旅游业是最大甚至是唯一的出路。发展旅游业靠的是人气,要想吸引四面八方的人来此旅游,除了软、硬件要跟上,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将本县风光推介出去,让人知晓。而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广告费用,对于一个贫困山区或贫困县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为了节省开支,又要达到宣传的效果,县委书记以“极限跳伞”的形式为其代言,这种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举动,本身就让人感动。而从宣传效果来看,此事被央视等媒体直播后,吸引着众多的网友观看。该县官方微信公众号,点击量超过2.4万次,该县“广播电视台”微信号的视频报道,点击量超过9.6万次,并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评论。这一跳,彰显了本地“精气神”,展现了本地的朝气和锐气,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本地,从而支持本地,凝聚了人气,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值!
县委书记是一个县的主心骨,发展地方经济是分内之事,职责所在。作为县委书记,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因此,对县委书记采取跳伞方式推介本地旅游资源,为旅游代言,我认为不必大惊小怪。况且,前有县委书记卖柑橘、脐橙,后有企业家为产品做广告,只要不是为谋取私利,又能推销当地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官员代言无可非议。
当然,宣传旅游业不能只靠官员“跳伞”代言,还需要在整合当地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硬件,改善旅游环境,主打特色品牌上多下功夫,才能长久吸引游客。同时,干部进行类似的宣传推介活动一定要符合纪律的要求及安全的标准,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冒险,避免哗众取宠之嫌。尽量避免冒险、把握安全、注意规范,采取更好、更合适的方式进行。
3. 小陈被派到某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由于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对村里的情况不太了解,工作开展难度大。假如你是小陈,你怎么办?
【参考答案】
为了开展好扶贫工作,面对以上困难,我将采取如下办法克服解决。
首先,收集材料,了解情况。通过向扶贫办有关人员请教、交谈,查阅有关资料,从侧面了解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所去村的人口数量、贫困程度及语言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虚心请教,做好应对准备。出发前向有扶贫工作经验的领导和同事请教,向他们学习开展扶贫工作的方法、经验,了解扶贫工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向曾经在该地区工作过的同志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当地方言的发音和倾听理解的基本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找在本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或来自当地的学生,向他们学习了解当地的方言,为做好与当地群众的沟通作准备。
再次,深入群众,向村民学习,开展好工作。到扶贫点后,通过观察、与村干部座谈、走家串户与村民交谈等方式,一方面了解所在村自然条件、村容村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贫困人口的数量、致贫原因、村民对脱贫致富的愿望和诉求。另一方面通过交谈向村干部和村民学习当地的方言和群众的语言,观察他们说话的语气、发音的口型、用词的习惯,不懂的地方向当地的学生请教,请他们当“翻译”、当老师,教我们发音,讲明意思,再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与村民交谈时请他们纠正,力争在短时间内学会用当地的方言、群众的语言与群众交谈,开展好扶贫工作。
最后,将了解的情况进行整理,通过报告的形式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反映,提出扶贫的建议,请求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给予支持。同时,与村委会领导和村民代表进行座谈协商,制定脱贫计划,力争通过扶贫走出困境,实现脱贫致富。
4.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别人对你有误解,你吃了亏,受了委屈,但是又不能因此闹矛盾,还要继续与他交往。请问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处理的?
【参考答案】
短暂的二十多年人生经历中,题目中所描述的这种情况我经常会遇到,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大二时的一次经历。
大二时,学院为贫困生发放助学金,不少同学都申请了,但名额只有十个。因此学院先通过组织全体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出一部分候选人,然后再由班级各班委、各宿舍舍长对各候选同学的各项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最终讨论决定助学金发放名单。
作为班委及舍长,我也会参与其中。在调查讨论前,一位舍友单独找到我,向我说明她的家庭情况,并让我在决定过程中投她一票,当时,我对她说只要各项条件都符合,且家庭情况贫困者,我们肯定会进行优先考虑。经过我们仔细的调查核实,最终确定了十名同学,而舍友因为不符合助学金发放条件没有在名额之内。为此,舍友对我产生了误解,认为是我没有将她的情况进行说明,才使得她没有获得助学金。
舍友的误解让我很委屈,但我作为舍长必须主动去化解矛盾,保持宿舍的和谐氛围。因此,我主动找到舍友,向舍友说明我确实将她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说明,但通过讨论发现存在不符合学院助学金发放条件的硬性规定,进而将各项规定一一与她说明。
我将舍友落选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后,最终征得了舍友的理解与信任,误会解除后,我们不仅和好如初,还成为了好闺蜜。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受到委屈、遭到误解,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同学、同事的不理解而降低工作标准。相反,只要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公正做事,一定会得到同学及同事的理解,他们也会更放心地将一些事情交给我们去办。
无论这次我能否通过面试成为一名为民服务的公务员,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我都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人做事从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