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推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近代强调“人定胜天”,再到当下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人类在文明发展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之道。不要故步自封的盲目保护,也不要野蛮激进的疯狂开发,而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进行可持续性开发,在生态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实现保“红线”与变“红利”的良性发展。
湿地减少,源于部分政府区域发展的管控“失调”。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湿地承包后,农民无序发展畜牧产业,致使土地承载压力直线上升,最终植被减少、旱涝多发。这种发展方式直接令农民陷入“环境恶化——承载加大”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难逃“竭泽而渔”的发展苦果。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正是告诫湿地管理者:唯有保住湿地红线,才能长享发展红利。
以生态保护守住“红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不仅让环境遭到了破坏,更严重影响了民众的健康。近些年来,湿地减少,源于部分政府区域发展的管控“失调”。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湿地承包后,农民无序发展畜牧产业,致使土地承载压力直线上升,最终植被减少、旱涝多发。这种发展方式直接令农民陷入“环境恶化——承载加大”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难逃“竭泽而渔”的发展苦果。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将生态保护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不能突破的底线。在加快发展进程中,无论发展什么产业,无论进行何种建设项目,都要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护好生态环境。也只有这样,发展才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有才能既得到金山银山也能得到绿水青山。
以生态开发变现“红利”。一味保护生态,民众脱贫难;只谈发展,民众健康难。正如中国儒家思想倡导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阴阳调和”,中国政府也一定要在生态与经济之间寻求平衡点。而绿色发展理念就是中国政府切中要害得出的结论。依托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大搞经济,既富足了民众生活,又保护了自然,何乐而不为?例如杭州开发西溪湿地公园,保护了当地的环境气候,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带动了经济发展。吉林省哈泥河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湿地旅游,发展生态农业,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不仅让湿地得以涵养,民众生活也得以提升,外出的人儿归乡,飞走的雁儿留湖,实现了真正的乡村振兴。